AIGC的风,还是吹到了短剧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海报 图据博纳影业
不可否认,AI试水文化创作领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就目前而言,AI创作在制度设计和艺术呈现上,仍有很多“未解难题”。
一方面,版权问题、个人隐私、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反复被讨论。
不少番茄小说作者,已在同属字节系的AI软件豆包中发现了自己的“大纲”;还有不少网友用可灵AI等软件恶搞老照片,已然侵犯了很多人的肖像权……
数据安全、个人隐私、原创版权 ,如何保护?截至今日,整体上,答案仍在风中飘。人们只看到AI创作飞速狂奔,却有种“没系安全带”的失速感。
另一方面,从艺术呈现层面看,虽然AI足够“智能”,能够生成具有一定逻辑性和观赏性的作品,但目前而言,仍有不少短板。AI作为创作工具的不足之处,首先体现在其缺乏深层情感与细腻人文关怀的表达。虽然AI足够“智能”,可以根据算法与知识储备,生成具有一定逻辑性和观赏性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往往缺少能够触动人心的“灵魂”。这是因为,艺术创造离不开观察与理解,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与语言风格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算法”,但AIGC天生就不具备主观性,无法对人类产生共情,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多少“差点意思”。
在视觉呈现上,AI视频行业普遍存在难以准确模拟复杂场景物理原理等问题,播放量惊人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也难以避免。如人物口型与发音对不上、肢体动作不够协调、人物面部表情僵化等。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机器处理和运算数据的能力往往远超人类,但在面对复杂问题和交互环境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则更为准确和灵活。显然,AI+创作,还是需要人机互助,才能携手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Sora横空出世,对物理世界的刻画愈发精准,GPT4等各种大数据语言模型也不断迭代,创作有模有样。最难攻克的问题,被AI一一破解,我们该如何看待AI对文化领域的“入侵”?
一个前提应该明确:AI涉足文化创作,目的绝不是更高效地带来更多粗制滥造的作品,而是为创作插上翅膀、用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因此,即便AI潮水来临,优质内容仍是硬通货。同质化、缺少人类高级情感和深刻思想……AI短期内仍不能代替高端创作者,是当前的共识。正如某位番茄小说签约作者所言:“出了新手村之后,AI无法理解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AI无法理解的东西”——那些无法取代的人类艺术造诣,背后凝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AI留给人类的“蓝海”,也倒逼着文化创作者向金字塔尖冲击。
当然,创作者也应该“退而结网”,拥抱新兴数字艺术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AI优化创作,人机共创,解决AI短剧上情绪不饱满、复杂环境不能客观展现等问题;另一方面,以AI辅助创作,降本增效。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早已运用AI辅助创作,在潮水中摸到了红利——日本文学大奖芥川奖得主九段理江承认,其获奖作品中有5%是AI直接生成;甚至于,ChatGPT创作的书籍已经在亚马逊上爆火。AI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能力——辅助人类提炼提纲、检查错字、串联创意、跨界转型,辅助创作降本增效,扩展作者能力边界。
201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就出版过一本由AI参与写作的诗集《将逝之诗》
当然,想让更多好作品脱颖而出,而非劣币驱逐良币,社会更要跟进规章制度,避免AI无序狂奔。AI创作的版权问题,如何界定?AI收集个人隐私进行数据训练,带来的数据泄露问题如何监管?平台推荐算法,能否向优质但“不够高效”的人类作品倾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系好“安全带”,离不开各行业携手,加强对AI创作活动的规范。2023年8月15日,我国开始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提出了一系列规定。希望这类规范,可以更严格执行。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认知科学教授玛格丽特·博登在她的著作《人工智能与自然人》中写道:“如果把创造力理解成在我们已有的知识碎片之间建立的新关系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之前拥有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发挥创造力。”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则认为,AI将极大地增强我们的创造力,实现更和谐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共生关系。说到底,AI合理运用,是提升人类的创造力,而非相反。
“将人类从苦力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可以专心地做画画、写作、思考这样富有创造性的事。”学会与AI好好相处,这样的未来,就不再遥远。
本期话题